【道旁苦李是谁的典故】“道旁苦李”是一个出自古代典故的成语,常用来比喻不被重视或被忽视的人才,或者指那些看似无用、实则有潜力的事物。这个典故最早见于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篇,讲述的是魏晋时期名士王戎的故事。
一、典故背景
在魏晋时期,社会动荡,文人墨客多有隐逸之志。王戎是当时著名的清谈家之一,他年少聪慧,以机智著称。有一次,他与一群孩童在路边玩耍,看到一棵李树上结满了果实,孩子们纷纷跑去摘李子,唯独王戎站在一旁不动。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,他说:“树在道旁而多子,必苦李也。”意思是:这棵树长在路旁,果实却如此多,一定是苦的,否则早就被人摘光了。
这句话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,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。
二、出处及作者
| 项目 | 内容 |
| 典故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 |
| 作者 | 刘义庆(南朝宋) |
| 故事主角 | 王戎 |
| 典故含义 | 通过现象看本质,判断事物的价值 |
三、典故意义
“道旁苦李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,更是一种处世智慧的体现。它告诉我们:
- 不要被表象迷惑:表面看起来有价值的东西,未必真的有用。
- 善于观察与思考:王戎之所以能识破李子的苦味,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和分析。
- 珍惜人才:有时候,真正有才能的人可能被忽视,就像那棵被遗忘的李树一样。
四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社会,“道旁苦李”可以引申为:
- 对待人才时,不应只看表面,要深入了解其价值;
- 在决策时,应注重逻辑推理和理性判断;
- 鼓励人们保持独立思考,不盲从他人。
五、总结
“道旁苦李”出自《世说新语》,讲述的是王戎在路边发现李树果实众多却不摘的故事。这个典故强调了观察力、判断力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洞察。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对我们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一种启发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典故名称 | 道旁苦李 |
| 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 |
| 主角 | 王戎 |
| 含义 | 观察力、判断力、不盲从 |
| 现代启示 | 理性思考、识别真才、避免盲目行动 |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典故在文学、哲学或现实中的应用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