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安贫乐道成语意思】“安贫乐道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贫穷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、满足的心态,并且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追求。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精神修养、淡泊名利的价值观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含义 |
| 安贫 | 在贫困中安然自得,不因贫穷而烦恼或抱怨。 |
| 乐道 | 以追求道德、学问或理想为乐,不为物质利益所动摇。 |
整体含义:安于贫困,乐于遵循正道,强调精神上的富足胜过物质上的匮乏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- 出处: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安贫乐道,不求荣利。”
- 用法:多用于形容人品德高尚、志向坚定,尤其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积极心态。
- 近义词:安贫守道、甘于清贫、乐善好施
- 反义词:贪图富贵、趋炎附势、追名逐利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| 场景 | 使用示例 |
| 文学作品 | “他虽家境贫寒,却安贫乐道,终成一代名儒。” |
| 日常生活 | “她虽然收入不高,但安贫乐道,生活得很充实。” |
| 教育场合 | “老师教导我们,要安贫乐道,注重内在修养。” |
四、文化内涵
“安贫乐道”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。它强调的是:
- 精神上的富足比物质上的富有更重要;
- 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信念和操守;
- 不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动摇。
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,尤其在士人阶层中被广泛推崇。
五、总结
| 内容 | 说明 |
| 成语名称 | 安贫乐道 |
| 出处 | 《后汉书》 |
| 含义 | 安于贫困,乐于遵循正道 |
| 用法 | 形容人品德高尚、志向坚定 |
| 文化意义 | 强调精神富足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|
通过“安贫乐道”,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超越物质、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方式。它不仅是古人修身养性的智慧,也为现代人在浮躁社会中提供了一种反思与回归的方向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