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倚闾而望故事来源是什么】“倚闾而望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父母对子女的深切思念与期盼。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,下面将从出处、含义、典故背景以及相关人物等方面进行总结。
一、成语简介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倚闾而望 |
| 拼音 | yǐ lǘ ér wàng |
| 含义 | 形容父母对远行子女的深切思念和殷切盼望 |
| 出处 | 《战国策·齐策六》 |
| 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亲情、离别之痛 |
二、故事来源
“倚闾而望”最早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六》,原文如下:
> “昔者,有王孙贾者,其母曰:‘吾闻之,子之不孝,不若不生。’王孙贾曰:‘然。’母曰:‘吾以汝为贤,今汝不孝,是吾失也。’遂去,不复见。王孙贾乃倚闾而望,欲得母之归。”
这段话讲述的是一个叫王孙贾的人,因为不孝,母亲感到失望,于是离开他不再相见。王孙贾非常后悔,每天站在门口(即“闾”)等待母亲归来,表现出极大的悔恨和思念之情。
三、典故解析
- “倚闾”:指站在巷口或家门口,象征着等待。
- “望”:表示期望、盼望。
- 整体寓意:强调了亲情的力量和父母对子女的深厚感情,同时也警示人们要孝顺父母,珍惜家庭。
四、延伸意义
在后世,“倚闾而望”不仅用于描述子女对父母的思念,也常被引申为对亲人、朋友或理想目标的深切期盼。它承载了中华文化中重视亲情、伦理道德的传统价值观。
五、相关人物与背景
| 人物 | 简介 |
| 王孙贾 | 故事主角,因不孝被母亲责备 |
| 母亲 | 表达对儿子的失望与爱 |
| 《战国策》 | 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集,记录诸国政治、外交等事件 |
六、总结
“倚闾而望”这一成语源于《战国策》,讲述了王孙贾因不孝而被母亲责备,最终悔恨不已,日日倚门而望的故事。它不仅是对亲情的深刻描绘,也是对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。通过这个成语,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,以及对亲情的珍视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故事或文化典故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