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综合 > 宝藏问答 >

子虚乌有的词语解释

2025-10-24 08:52:04

问题描述:

子虚乌有的词语解释,跪求好心人,拉我出这个坑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0-24 08:52:04

子虚乌有的词语解释】“子虚乌有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某事物完全不存在或毫无根据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的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,原意是虚构的故事,后来被广泛用来比喻不真实、无中生有的事情。

一、词语解释总结

项目 内容
成语 子虚乌有
拼音 zǐ xū wū yǒu
出处 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
原义 指虚构的故事或不存在的事物
现代用法 形容没有事实依据、虚假的内容
近义词 虚无缥缈、无中生有、凭空捏造
反义词 真实可靠、确凿无疑、有据可查
语法结构 联合式
使用场景 用于批评虚假信息、谣言或不实言论

二、词语来源与演变

“子虚乌有”最早出现在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中,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创作的一篇赋,名为《子虚赋》。这篇赋通过虚构的“子虚”和“乌有”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,讲述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,借以讽刺当时贵族阶层的奢靡生活。

后人将“子虚”与“乌有”连用,引申为“没有根据、虚构”的意思,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成语。

三、使用示例

1. 他所说的证据完全是子虚乌有,没有任何实际依据。

2. 这个传闻纯属子虚乌有,大家不要轻信。

3. 有些网络谣言就是子虚乌有,我们要理性对待。

四、常见误区

- 误用对象:有些人误以为“子虚乌有”仅用于描述“不存在的人或事”,实际上它也可以用于描述“不存在的事实或说法”。

- 语气问题:该成语多用于贬义,表示对虚假内容的否定,不宜用于中性或褒义语境。

五、结语

“子虚乌有”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,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,在日常交流中也具有重要的表达意义。了解其来源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沟通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词语,避免误解和误用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