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犯跸是什么意思】“犯跸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,常见于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。它指的是在皇帝出行时,有人触犯了皇帝的仪仗或车驾,属于严重的礼仪违规行为。这种行为不仅被视为对皇权的不敬,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。
以下是对“犯跸”的详细解释与相关背景信息的总结:
一、词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犯跸 |
拼音 | fàn bì |
释义 | 在皇帝出巡时,擅自接近或妨碍皇帝的车驾、仪仗,构成对皇权的冒犯。 |
出处 | 多见于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等正史及古典文学作品中。 |
含义 | 一种严重的礼仪违犯行为,常涉及政治和法律层面的惩罚。 |
二、历史背景
“跸”原指皇帝出行时的警戒和仪仗队伍,如“跸路”、“跸宫”等,表示皇帝行进中的安全区域。而“犯跸”则是指有人未经许可进入这一区域,甚至触碰皇帝的车驾或仪仗,属于大不敬之罪。
在古代,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,任何对其尊严的侵犯都会受到严厉惩处。因此,“犯跸”不仅是礼仪问题,更是政治问题。
三、典型案例
史料出处 | 事件描述 | 结果 |
《汉书·霍光传》 | 霍光曾因未及时回避皇帝车驾,被弹劾“犯跸”。 | 最终因功勋卓著,未受重罚。 |
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 有官员因擅闯皇帝仪仗范围,被贬官流放。 | 表明“犯跸”处罚严格。 |
四、现代意义
虽然“犯跸”作为古代术语已不再使用,但在现代语境中,可以引申为对权威、规则或秩序的严重冒犯。例如,在公共场合扰乱秩序、违反法律法规等行为,也可类比为“现代版的犯跸”。
五、总结
“犯跸”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礼仪性犯罪,特指在皇帝出行时触犯其仪仗或车驾的行为。它不仅是一种对皇权的不敬,也是一种严重的政治违规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一词语已逐渐淡出日常用语,但其背后所体现的尊重权威、遵守礼仪的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,可参考《二十四史》及相关研究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