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毛之地的毛的意思】“不毛之地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土地贫瘠、无法生长庄稼的地方。但其中的“毛”字到底是什么意思?很多人对此并不清楚,甚至有人误以为“毛”指的是“头发”或“毛发”。实际上,“毛”在这里并不是指具体的毛发,而是有其特定的含义。
一、
“不毛之地”的“毛”字,原意是指植物的嫩芽或草木的生长状态。古人常用“毛”来表示植物的初生状态,如“草木初生曰毛”,因此“不毛之地”即指没有草木生长的土地,也就是贫瘠、荒芜、不适合耕种的地方。
这个成语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和日常表达中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不毛之地”多用于形容环境恶劣、资源匮乏的地区,如沙漠、冻土等。
二、表格解析
词语 | 含义 | 拆解分析 | 出处/用法 |
不毛之地 | 没有草木生长的土地,比喻贫瘠、荒芜的地方 | “不”:不;“毛”:草木的初生状态;“地”:土地 | 《左传》、古代文献、现代汉语中常用 |
毛 | 草木的嫩芽或初生状态 | 古代常用“毛”表示植物的生长初期,如“草木初生曰毛” | 《说文解字》、古文常见用法 |
不毛 | 没有草木生长 | “不”是否定词,“毛”是草木的初生状态,合起来表示无草木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子围郑,郑伯肉袒牵羊以逆,曰:‘孤不天,不能事君,使君怀怒以及敝邑,孤之罪也。’……遂不毛。” |
三、拓展理解
在古代,农业是国家的根本,土地是否肥沃直接关系到民生。因此,“不毛之地”不仅描述自然条件恶劣,也隐含了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。如今,“不毛之地”虽然仍保留其本意,但在实际使用中更多是比喻性的,比如用来形容某个地方经济落后、发展困难等。
此外,“毛”在其他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,如“毛发”、“毛茸茸”等,但在这句成语中,它特指植物的初生状态,不可混淆。
四、结语
“不毛之地”的“毛”并非指“头发”或“毛发”,而是古代用来表示植物初生状态的词汇。了解这一成语的真正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文或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理解其意义。同时,也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体会汉语中词汇的丰富性和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