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蠢蠢欲动基础解释是什么】“蠢蠢欲动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表面上看似平静,但实际上内心有强烈的行动欲望或准备。这个成语带有贬义,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人或群体在暗中策划、准备做某事,但又不明显表露出来。
下面是对“蠢蠢欲动”的基础解释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含义、来源、用法及例句。
一、基础解释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蠢蠢欲动 |
拼音 | chǔn chǔn yù dòng |
含义 | 形容人或事物表面不动,但内心有强烈的行动欲望,准备采取行动。 |
性质 | 贬义词 |
来源 | 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今者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,此其志不在酒。”后演化为“蠢蠢欲动”。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描述对手、敌人或潜在威胁的动向,也用于形容某些人内心的躁动情绪。 |
近义词 | 伺机而动、跃跃欲试、摩拳擦掌 |
反义词 | 安分守己、按兵不动、静观其变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蠢蠢欲动”字面意思是“蠢笨的人想要行动”,实际含义则是指那些看似安静、不动声色,却内心充满冲动和行动力的人或事物。这种状态往往伴随着一种不安分的情绪,可能是在等待时机,也可能是在酝酿某种计划。
该成语多用于描写敌对势力、竞争对手、或者某些不安分的群体,带有一定的警惕意味。例如:
- 例句1:最近周边国家动作频繁,似乎在蠢蠢欲动,我们不能掉以轻心。
- 例句2:他虽然表面上很平静,但眼神中透露出蠢蠢欲动的神情。
三、使用建议
- 在正式场合中,使用时需注意语气,避免显得过于主观或带有攻击性。
- 适合用于叙述性或分析性的文章中,增强语言的表现力。
- 避免过度使用,以免造成语义重复或表达生硬。
四、总结
“蠢蠢欲动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适用于多种语境,尤其是描述潜在的行动意图或不安定因素。了解其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在写作或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