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鹅不食是什么草】“鹅不食是什么草”是许多人在寻找植物信息时提出的问题。实际上,“鹅不食草”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,因其叶子被鹅等家禽拒绝食用而得名。它在民间常用于清热解毒、祛风散寒等功效。
以下是对“鹅不食草”的详细介绍,包括其别名、形态特征、生长环境、药用价值及注意事项等内容。
一、
鹅不食草(学名:Centipeda minima),又称“石胡荽”、“鹅不食”、“小车前草”等,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。其叶片呈卵形或披针形,茎直立或斜生,花小而密集,多为白色或淡黄色。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,常见于田边、路旁、草地等潮湿环境中。
该草因味道苦涩,鹅类不愿食用,故得名“鹅不食”。其全草可入药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、祛风散寒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感冒、咽喉肿痛、风湿疼痛等症状。
由于其药用价值较高,近年来在中药材市场中受到关注。但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和禁忌,避免误用或过量使用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鹅不食草、石胡荽、鹅不食、小车前草 |
学名 | Centipeda minima |
科属 | 菊科(Asteraceae) |
形态特征 | 一年生草本;茎直立或斜生;叶卵形或披针形,边缘有锯齿;花小,白色或淡黄 |
生长环境 | 多见于田边、路旁、草地、湿润处 |
分布区域 | 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,如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等地 |
药用部位 | 全草(茎、叶、花) |
性味归经 | 苦、辛,微温;归肺、肝经 |
功效 | 清热解毒、祛风散寒、消肿止痛 |
临床应用 | 治疗感冒、咽喉肿痛、风湿疼痛、皮肤瘙痒等 |
使用方法 | 煎汤内服、外敷或制成药膏 |
注意事项 | 孕妇慎用;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 |
市场价值 | 在中药材市场有一定需求,常用于中药制剂 |
三、结语
“鹅不食草”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奇怪,但它在中医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。了解它的特性与用途,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识别和利用这一植物资源。不过,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谨慎,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